今天分享的是:2024航空航天与国防AI跨域赋能OODA循环加速股民配资炒股,牵引自主作战体系革命
报告共计:33页
AI重塑国防格局:从战略布局到战场应用的深度变革
“未来谁能占据AI的制高点,谁就会夺得战场的主动权。”这一判断正在全球国防领域成为现实。近年来,人工智能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融入航空航天与国防体系,推动作战模式从传统向智能化跨越。其中,美国在AI军事应用的战略规划、军种实践及产业变革等层面的探索,尤为引人关注。
顶层设计:以数据为基,构建AI军事应用体系
美国国防部将人工智能视为提升作战能力的核心驱动力,通过密集发布战略文件明确发展路径。从2018年《国防部人工智能战略》到2023年《数据、分析与人工智能采用战略》,一系列规划构建了“需求端”与“研发端”并重的全周期体系:在需求端,调整管理结构以跟进技术发展,确保AI能力与作战需求匹配;在研发端,聚焦可信AI系统建设,推动国内外合作与人才培养。
为落实战略,美国防部早于2015年和2018年分别成立国防创新单元、联合人工智能中心,挖掘科技创新企业的军事潜力。2024年2月,又在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机与网络局中设立人工智能特遣部队,推动AI主责机构的实体化与常设化。这些举措旨在整合跨军种资源,为智能化作战打下基础。
展开剩余82%智库研究进一步细化了AI的军事价值。兰德智库指出,AI是军事领域的“颠覆性技术”,能在国防预算受限的情况下维持作战能力,尤其提升情报、监视和侦察效率。其核心作用在于缩短“观察-调整-决策-行动”(OODA)循环周期,让己方更快做出反应。军事科研机构则梳理出AI的九大应用场景,涵盖自主武器、战场机器人、网络安全、军事后勤等,覆盖从作战到保障的全链条。
军种实践:AI技术渗透各作战维度
美军各军种正将AI技术嵌入具体作战场景,推动研发与采购并行。
空军聚焦无人协同与指挥智能化。其“天空博格人”(Skyborg)项目已演进为“协同作战飞机”(CCA)计划,旨在开发低成本智能无人机,与有人机配合作战。根据规划,首批CCA预计2028年投入使用,未来5年预算达89亿美元,计划采购1000架,成本仅为有人战斗机的三分之一。在有人机领域,X-62A人工智能飞机已完成与人类飞行员驾驶的F-16的空战演练,部分场景中甚至能击败人类,展现出AI在驾驶与战术决策上的潜力。此外,空军正推进下一代分布式指挥与控制项目,利用AI提升复杂环境下的任务规划与响应效率。
海军及海军陆战队以无人系统为核心。2021年发布的《无人战役框架》明确要求建设无人机、水下无人装置、水面无人艇和陆上无人机器体系,与有人系统形成协同。其中,MQ-25“黄貂鱼”无人舰载机将承担空中加油任务,扩展航母打击群的作战半径;无人潜航器与水面艇则聚焦反水雷、侦察等任务,2025财年分别申请1.915亿和1.722亿美元研发经费。海军陆战队更提出“雄鹰计划”,计划让无人机承担一半航空器任务,无人系统主导远征后勤。
陆军则着力打造AI整合平台。2022年推出的Linchpin项目,旨在构建安全环境,将政府与行业的AI能力大规模融入陆军项目。该项目源自国防部首个AI项目Maven,通过合同竞赛与中小企业合作,激发AI在情报、电子战等领域的创新应用,2025财年相关投资预计达4500万美元。
产业变革:新势力挑战传统军工格局
长期以来,美国国防产业由五大传统军工巨头主导,但AI技术正催生新的行业力量。2024年9月,AI企业Palantir强势跻身标准普尔500指数,成为46年来首个新增的国防类企业,标志着“新国防联盟”的崛起。
Palantir凭借数据整合与可视化能力立足,其四大核心能力包括数据整合、简易查询、无缝协作与及时更新。针对国防领域的AIP平台,可链接敏感情报数据,辅助作战决策并调用后勤资源,已形成成熟的解决方案。而Anduril则发挥“硅谷基因”,以软件为核心降低装备成本,通过融资与并购快速扩张——2024年营收预计达10亿美元,较2023年增长138%。其Lattice人工智能平台可整合多域传感器数据,操控空中、地面、水下无人设备,同时筹建的“兵工厂1号”计划实现自主武器的规模化生产,年产能达数万套。
这些新势力的崛起,正以“软件定义”“成本可控”“快速迭代”等特点,挑战传统军工的发展模式,推动国防产业向智能化、敏捷化转型。
从战略规划到战场应用,从技术突破到产业变革,人工智能正全方位重塑国防体系。这场变革不仅关乎武器装备的升级,更意味着作战理念、指挥模式与产业生态的重构。在AI的赋能下,未来战争的形态正加速走向未知,而谁能更好地驾驭这一技术,谁就可能在新的军事竞争中占据先机。
以下为报告节选内容
报告共计: 33页
中小未来圈股民配资炒股,你需要的资料,我这里都有!
发布于:广东省欣旺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